景区介绍

2023-09-25 10:50:43

响堂山风景名胜区简介



响堂山,西接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区域中心,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面积40平方千米。      

   千年响堂,神山福地。景区拥有被考证为“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的北响堂石窟、被誉为“中华第一刻经”的刻经洞、史称“河朔第一古刹”的常乐寺等文物古迹,还有宜居宜游的枣树荒古村。       

   如今,响堂山景区秉承“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以响堂山石窟文化为主体,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两翼,深度融合佛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户外运动等多种文旅元素,拥有响堂寺、金鼓广场、菩提广场、拈花坛、祈福台、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箫韶水秀、儿童游乐园、响堂山居酒店、柿柿如意湖、响堂山枣树荒民宿等景观设施,已升级打造为晋冀鲁豫四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山门

主体结构为“五门六柱”。南北长 33米,高15米,设计仿照北齐建筑风格,墙面吸取响堂山石窟佛龛帷幔及宝相花等元素。总体特点可提炼为“八棱柱体莲花座,一斗三升人形拱。直檐灰瓦弯尖顶,帷幔前龛宝相花。”



拈花坛


直径14米,面积 154平方米。正中“佛指拈花”雕塑高 5.3 米,意取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寓意祈愿各方善信至此,得佛点化,皆能会心一笑,当下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金鼓广场


菩提广场




位于景区中轴线上,“响堂山石窟”最佳远观地。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栽植108棵七叶菩提树,菩提为佛教圣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即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108棵菩提树代表断除十法界108种烦恼。

依地形高低,分为两个台地:主台地有云形水系贯穿其间,借用都江堰治水技巧,于此可见“水往高处流”之奇观;次台地中心筑有巨型莲花台,重108吨,图案灵感源自石窟刻经洞洞顶莲花。在此四望,奇山秀水,禅意绵延,鼓山风光尽收眼底。


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建筑面积约6800平方米。设有“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造像艺术展”“响堂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常乐寺出土佛教造像展”和放映厅以及临时展厅等。展陈采用高科技手段再现了响堂山石窟流失海外的佛教造像。放映厅环幕影院循环播放高清数字纪录电影《梦回响堂》。


常乐寺


位于鼓山脚下,与北响堂石窟遥望,遗址现存占地面积11530平方米。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改名智力寺,唐代改名鼓山寺,宋代改称常乐寺,沿用至今。北齐时,与河南修定寺、灵泉寺并称北方三大佛教中心。唐代,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遗址现有隋、唐至清历代造像、经幢、塔龛、碑刻等文物,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乐寺塔


又名宋塔、白塔,位于常乐寺入口西南。塔高残存33.24米,为九级八角楼阁式砖塔,最上两层外墙已损毁脱落。各层出单檐,一、三、五、七层檐下为斗拱,二、四、六层塔檐以莲瓣承托,第八层塔檐已完全损毁,第九层残存少量塔檐,为斗拱上加莲瓣。塔身外墙装饰复杂,每层八个平面均饰以砖雕假门或浮雕塔假窗。历经千年,巍峨依旧,与常乐寺一同见证着历史沧桑。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是中国六世纪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迹,始凿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共分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水浴寺石窟)3处,现存洞窟30多座,造像5000余尊。其中北响堂大佛洞(编号第三窟)是响堂山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洞窟。响堂山石窟不仅是一座皇家石窟寺院,也与高欢灵葬有密切关系。学术界将其定为中国北齐时期造像风格的“响堂模式”。

响堂山石窟继东魏、北齐开凿以来,其后的隋、唐、宋和明清时期及至民国都有续凿和补修,雕刻工程延续了1000多年,形成现在的规模。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书法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寺

位于景区中轴线南侧,依常乐寺旧有规制布局复建,遵循隋唐建筑风格,是礼佛、禅修和研究、传承佛教文化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坐东朝西,总建筑面积4245平方米,主体建筑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殿、药师殿、弥勒殿等依地势逐级向上排布,起承转合相谐,神韵宛若华章。整体规模宏阔,金顶辉煌,明柱素洁,宝相庄严,曲廊幽远。寺院常年有高僧主持,逢重大法事活动,僧众云集,梵音缭绕,香火鼎盛。



上一条:响堂落日

下一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